書展每天前3名惠顧者有書送

前20名惠顧者有8折; 持有學生証者有7折

文理人三部曲

作者

林磊

林磊 文理人三部曲:介绍与目录(2025)作者介绍

作者介绍

林磊,人文学者与物理学家,美国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荣休教授,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客座教授。香港大学(一等荣誉)学士、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硕士、哥伦比亚大学博士(在贝尔实
验室做博士论文,师从费曼学生 PhilipPlatzman)。
除美国外,林磊曾在欧洲(比利时、西德)、北京(中科院物理所,1978-1983)工作;前 30 年做自然科学(物理、化学、复杂系统),后 20 年做人文学(文史哲)。发明了世界上三种液晶之一的碗形液晶(1982)、描述 复 杂 系 统 的 活 性 行 走 ( 1992 ) 和 两 门 新 的 多 学 科 : 历 史 物 理 学
(2002)、人科(2007)。
林 磊 已 出 版 180 多 篇 论 文 和 27 本 书 , 包 括 《 Nonlinear Physics forBeginners》(非线性物理学入门,1998)、《Arts》(艺术,2011)和《 Scimat Anthology 》 ( 人 科 文 选 , 2025 ) 。 国 际 液 晶 学 会 创 立 者(1990),中国液晶学会共同创办人(1980),Science Matters(人科,World Scientific 出版社)和 Partially Ordered Systems(偏序系统,Springer出版社)两英文丛书的创立者与主编,《物理》前编委和《科普研究》编委。目前研究哲学、复杂系统、人科。(更多介绍见附录。)

1. 文理人

《文理人》谈三方面:谈文,谈理,谈人。内容涵盖了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每个人都应知道的基本知识,有助了解这个客观世界及立身处世之道。

文是文科,国内以文史哲(文学、历史、哲学)三科为代表。文科当然也包括这三科以外的科目,如语言学、宗教学、艺术学。这里,文科主要指的是人文学。艺术系或艺术学院有两部分内容: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,前者是技能或职业训练,不入文科;后者属文科。因为这混合内容,大学里的艺术系往往独立于人文学学院之外。这没问题,大家知道就行。

理是理科,即一般人说的自然科学(Natural Science),包括所有非人的大自然系统,可以是无生命的(如石头、气象)或有生命的(如蜜蜂、植物)。

人指人生,包括做人做事、顺流逆流、爱情与婚姻、生与死和人生意义的讨论。

全书从人科(Scimat,人的科学)的统一角度看现象及剖析问题。人科是林磊于 2007 年创建的一门多学科,主张对人的理解要从人文学、社会科学、医学三方面综合考虑。人科的使命是“让世界变得更美好”,方法是“ 通 过 改 善 人 文 学 来 改 善 人 文 ” ( Bettering humanity by bettering thehumanities)。

马克思于 1844 年早已指出:“人的科学和自然科学将融合起来,成为一个整体的科学。”方向是对的,但这一天尚未到来。人科为这个预言提供了理据和进路:从提高人文学的科学水平入手,鼓励人文学学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合作,从事融合文理的研究。

社会科学与医学在人科中不缺位,但不是主角,因为它们的内容和角色已为大众认同,不用特别扶持,而人文学尚未如此,需要特别关注。

文理分隔,是最近 200 年的事,之前同时懂文理者并不罕见。世上最早的是中国的墨子,对政治哲学和物理同时作出重要贡献;西方以亚里士多德

(文和理)和达·芬奇(艺术和科学)最广为人知。在近代中国,蔡元培和胡适虽不从事自然科学工作,却是文理交融的播种者。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校长,于 1918 年在世上首创了通识教育;胡适则以“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”总结了对文理都适用的研究方法。

书名文理人三字,亦可解作融通文理的人,或做文又做理的人。从内容看,本书 277 篇是从人科看世界,所以《文理人》亦可理解为人科的科普书。

为便于阅读,《文理人》把内容分为四部分:【新文科】、【科学与科学家】、【研究与创新】、【做人做事】,各部分内容介绍见该部分的“前言”。【研究与创新】对做文或理研究的人都有用,但对只是想知道国内科研困局的由来及出路的读者也有用。

本书内容特别针对国内情况,来自作者于 2018 年 10 月开始在微信群上的贴文,有图有字,原贴日期标于图片下右角,出版前经轻度编辑与补充。文中 [3] 代表章 3,[10.1] 代表节 10.1,余类推,都是该篇的展读章节。

书中每篇写得简约,拓展后都可成为一篇学术文章,甚至一篇硕士或博士论文。内容安排是每篇单独成章,读者可任意选读。感谢群友们的讨论、帮助和教育,以及为本书贡献插图的朋友们。

本书对象是所有对这世界感兴趣的人,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师生(特别是科学哲学、科学历史、科学传播的)、社会上的科普工作者,以及从事各行各业的各方人士。

建议书可从小学一年级读起,可只读局部或图片,不用马上读懂,但随着年龄增长,会愈读愈懂。这是一本可伴你一生成长的书,带在身边,不时翻一下。

本书图片一部分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书电子版,是非卖品,欢迎任何人免费下载、传阅。欢迎引用、转载,但请注明出处。更欢迎大家就内容关注、讨论、辩论。我电邮:lui2002lam@icloud.com。